`
winzenghua
  • 浏览: 1325239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2
  • 来自: 广州
文章分类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情人节的礼物——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回应未鹏

阅读更多

每周仔细阅读一篇刘未鹏的文章,是我希望自己2009养成的习惯,而我现在进一步要求自己每读一篇他的文章,都要写点评,而不是简单阅读,因为未鹏的文章值得一段段点评,从而吃透他的观点,变成自己的认识。

今天是情人节,这篇加有自己点评的未鹏的文章,算是送给自己和朋友的一个小小礼物吧,首先还是得感谢未鹏总是能写出表述如此清晰,能引发人进一步思考的好文章(蓝色字体是我的点评)。

http://mindhacks.cn/2009/02/09/writing-is-better-thinking/

我经常在走路和睡前总结所学过的内容,思考遗留的问题,一段时间的阅读和思考之后,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就会逐渐浮现在脑海中。然后我会将它书写下来,然而,我往往非常惊讶地发现,当我书写的时候,新的内容仍然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就像我的键盘自己也会思考一样。

>>未鹏的这个感受我现在也经常会有。我常常会就某个小问题来给朋友或者同事写邮件,或者自己想写篇博客,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事先预计的时间不够,原先没有的一些想法会自己冒出来,让我感到欣喜又感到有些疲惫,但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迫使我更加耐心地整理自己的思路,改了一遍,又改一遍,渐渐地,严谨也开始和我沾边了。这也使得我能够克制一段时间以来有些泛滥的写作表达冲动,因为更知道表达很有乐趣,但也有艰苦在其中,愉快,但未必轻松。慢慢地,写作变成了一种生活常态,没那么冲动,但也不会停止,有了一点细水长流的意思。<<

大半年前的时候,我曾在一篇文章《跟波利亚学解题》中写到将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记录下来的好处,现在再次回忆起来,当时列出的几点其实不仅对于问题求解是大有好处,对于平时的思考也是同样的道理。

书写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 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人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像是在黑暗中打着电筒往前走(事实上,我们的工作记忆资源是有限的,有研究证明我们只能在工作记忆里面持有7加减2个项目;此外认知负荷也是有极限的),每一步推导都将我们往前挪一小步,然而电筒的光亮能照到的范围是有限的,我们走了几步发现后面又黑了,想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想到某个分支上去就忘了另一个分支,我们常常想着想着就想岔了,想岔了也就罢了,问题是一旦想岔了太远,就很难回到当初岔开的地方了。有时候,我们是如此努力地试图一下就走出很远,同时又老是怕忘记目前已经取得的进展和重要结论,结果意识的微光就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打转,始终无法往前走出很远。而将思维过程记录下来,则给了我们完全的回溯自己的思维轨迹的可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平时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常常首先会想出几个主要的、关键的思考方向,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笔记,就只能一个一个展开思考,结果展开思考了一个,却忘掉了第二点是什么了。如果记笔记,我就会先一二三的罗列出思考的关键方向,然后逐一展开。思考任何一个分支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但一时间没有剩余的思维去细想的话,就先用关键字记在一旁,一会回头再仔细思考。某种程度上这里笔记起到了备忘的作用。
  • 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正因为我们的工作记忆有限,所以我们在头脑中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往往只能将几个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导致想来想去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打转,思维总是走不太远。这方面我就有强烈的感觉,平时在走路的时候虽然也思考问题,但总是觉得思维的广度很有限。我们不妨设想数学家如果没有纸和笔的话,数学的发展会遭受到多大的阻碍,也许爱因斯坦能够在大脑中构思一个证明的最关键环节,但是你是否能够设想不用纸笔来缓存思维的中间步骤,而完全在大脑中证明费马大定理呢?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能够用纸笔缓存思考的中间结果正是人类的理性之光能够走得如此之远的最重要条件上一篇文章其实我原本的简记只有一半,另一半(更重要的那部分)却是在写成文章的时候自己冒出来的。

>>极为赞同。如果不写下来,此前的想法很容易就被忘记了,至少是会打不少折扣,思维的可视化非常重要<<

  • 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在书写的时候,你不断地观察自笔端流出的信息,一行文字被你写下来之后,你就不用再将其费力地保持在大脑的临时记忆中,因为这行黑底白字会不断主动地通过视觉刺激来提醒你它的存在,于是你就可以将空出来的思维精力用于反思你自己的观点。不信你可以自己观察一下,如果不用纸笔,仅用大脑,是否很难在思考一个问题的同时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呢

>>如果不写出来,我感到是很难在思考一个问题的同时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的。所以,几乎已经完全养成了“不拿纸笔不读书”的习惯,阅读一篇网上的文章,我也会离不开键盘,因为我要随时记录下自己阅读文章中的感受。这样带来的一个好处是,我不再随便看到一篇好文章就胡乱读下去,而是先做阅读计划,要么点评这篇文章发在博客上,要么作为团队内部分享,把文章的要点说出来,而要说出来,肯定也要加以点评的,书面的功夫总是少不了。这样一来,我的阅读量看起来减少了,但阅读的深度增加了,留在大脑里的东西其实是多了,远胜以前走马观花般的阅读。这也使我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连岳说他一年只精读10本书,甚至不到10本。后来,我也不再乐于在豆瓣上显摆自己读过的书了,因为仔细想想,到底哪些书是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呢?好些书确实是“翻过”,但想不起到底带给自己那些具体的影响了,那其实就不算“读过”,没有和好书真正结缘。反过来看我的好友周爱民,他读书的数量远没有我多,可是他思考的深邃绝不在我之下,人家能写出三本获得好评的书,就是证据。<<

书写是与别人的交流: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些盲点,盲点之所以为盲点就是自己很难觉察得到,虽然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训练思维的客观和清晰,但总是不断发现自己的思维仍然还是时不时不自觉地陷入某个盲区,当我对人类思维的特点了解的越多,我就越是从心底里谦卑地认识到与人讨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盲点不一样,你的盲点可以在别人那里得到补充,别人的盲点也可以被你纠正。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含义便在于此。写下来,与别人交流,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此。除了盲点之外,我们对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缺口一般是很难觉知的,如果自己的思考因为对某个重要知识的无知,犯了严重的错误,一般自己是难以反省出来的——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东西,很大的可能性是你也不知道你自己不知道它。而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让别人发现漏洞,则是对自己知识体系的善莫大焉

>>2004年,蒋涛力劝我写博客,我听了他的劝,开始了博客之旅。几年坚持下来,深感收获不小。我的博客有时得到别人的称赞,有时得到批评指点,我对批评性的探讨更感兴趣,当然也很感谢那些鼓励我的朋友。比如最近这篇引起了一定争议的文章“外企是?”,我就很愿意认真思考那些对我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朋友的意见,因为这些不同的意见会拓宽我的思维,帮我看到自己的盲点,我感到自己那篇博客未免太小视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太高看人对环境的影响力了,后面还会再写一篇自己经过反思后的认识。这种通过交流不断螺旋式提升自己对一个问题的认知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 有时候,语言自己也会思考:在没有付诸笔端的时候,思想在脑海中的存在形式往往较为模糊、抽象,有时甚至是图像的形式,然而,如果需要写出来,甚至写出来给别人看和别人交流的话,就必须使用文字符号,文字符号其实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计算语言学上称为语义网络,同一个概念,在大脑中模糊的感觉,和明确地表达成某个特定的词语,是不一样的。你会因为用了某个特定的词语从而想到另一个词语,你写着写着就会发现一些词语就像本身有灵性一样,将其他的词语都带出来了。有时候,这种效应会导致书写变成一场文字游戏,但好的一面是有些时候也是有益于拓宽或启发思维的。

>>的确有这种感觉。有时写完一篇文章,感到奇怪的是,自己居然还比较善于表达。有些词语,平时根本就不会用到的,不知为何自己就跑到笔端下了,偶尔也小有“笔下生花”的体验,这也许是写作时间长了之后,人们都能体会到的一种“熟能生巧”吧<<

在开始书写你的想法之前,我知道很多人不书写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其实这是一个怪圈,你越是不开始书写,总是拿有限的思维缓存去默想一个问题,就越是没有内容可以写,如果你逼着自己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看着自己写的内容,试着进一步拓展它们,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很远。

>>曾经的我,也视写作为畏途,很羡慕一位善于写作的同事不断一篇篇地发文章挣稿费。虽然大学阶段也获得过征文一等奖,但却糊涂地拿孔夫子的“述而不作”来安慰自己,而不去想想自己平时并没有“述”的要求,还不写,那思维如何得到训练呢。过眼千余本书,真正进入心灵和大脑的并不多。

开始写博客的时候,想不到可以写什么,就拿孩子说事儿,没想到还赢来了一些读者的好评,这下有信心了,而且好像大脑开始被激活。慢慢地,话题增多,看到什么都想写下来发表一点意见。渐渐地,记忆力明显增强,系统思考能力明显增强,耐心或说毅力也增强了。

这才发现,从小被要求写作文,却不知道写作到底有啥好处。从小爱读书,却不知道作家的乐趣何在。幸好还保留了爱读书的习惯,幸好遇到了一位喜欢鼓励人写作的朋友蒋涛,幸好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所以我这么一个原本有些愚钝的人,也慢慢在思考上开窍了,欣喜地体会到写作原来有这么多的好处。比如,通过写博客,就认识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我的朋友刘未鹏<<

祝大家书写快乐!

>>同样的祝福,情人节,书写快乐:)<<

《走出软件作坊》网上订购:

互动网:http://www.china-pub.com/508874(持续60天销售排名第一)

卓越网: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prodid=bkbk812538&ref=GS_TS&uid=168-8093432-0389064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435119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