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zenghua
  • 浏览: 1317891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2
  • 来自: 广州
文章分类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人生的水很深:万钢——在办公室里用煤油灯"言志"的科技部长

阅读更多
按:
周末,下决心让小家伙跟着阿姨在旧房子睡觉,我留给自己一段晚上的时间阅读和思考,周六的早上也一样留给自己学习和思考。昨天一早就去书店转了一上午,心里很宁静,因为在吸取,在消化。每个人都必须每周给自己规划起码的时间来充电,来静静地思考。

花了大概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认真阅读了几篇关于新任科技部长万钢的报道,很有些兴奋,一早和铁锋聊了一会儿。我尤其喜欢这篇报道,转贴在这里。这篇报道里提到了煤油灯,那也是我小时候熟悉的,小时候停电了,家里就会燃起一盏煤油灯,我多少次都就着煤油灯的光读书、做作业,还很喜欢闻煤油的气味。还有就是万钢是在东北吉林农村当知青的,得到了那些纯朴善良的老乡的爱护和帮助。而我当年跟着爸爸妈妈下放的地方也是吉林农村,那里的老百姓也给了我父母很多生活的启示,父母因此也教育了我。

国家一直都有很多问题,但我们也要敏锐地看到很多变化,这些变化里孕育了新的希望,它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信心。

万钢以致公党身份担任部长,很多人都说这是政改的一个信号,我们且拭目以待。


我喜欢《南方周末人物周刊》采访他时,他的一些回答,如——


“无论在哪个位置上,无论什么身份,你永远要知道,你是一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你不能凌驾于任何人之上;也许职位有差别,但在这个集体中,你要认清自己的责任;然后,你要向周边的人学习,互相之间取长补短,了解同事们的特点,了解你学校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再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也还是个学习的过程,包括向一起工作的同事学习,向科学家,向基层学习。只有了解了这个环境,你才能知道你能做什么,才能把事情做好。”


“我觉得大家在沟通的时候,有三部曲是永远不变的:第一个,你要认真地倾听,听清对方讲的意思;第二个,要换位思维,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来考虑问题;第三个,要求得共赢,寻找最大共同点。

大家一起来做一件事情,求同存异,有一些异,在求同的过程当中又变成同。所以我觉得,还是中国人的一句话:“人心换人心”,你待人真诚,人自然真诚待你。”


“换了环境,周边变化多了,对你的要求也多了,你就要思考,我还有什么地方存在欠缺,学习并不一定要向学问高深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懂的就多问。而且学习是要思考的,问得越多,就知道缺乏的东西越多。”

“我相信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从头开始做的,保持一个好的心态,知道自己的不足,我相信你能够把事情做好。最危险的,是带着一个特别好的感觉,目中无人。”

“从早忙到晚,我每天唯一的乐趣就是早起游泳,六点钟起来,六点半下水,游到七点,每天能自己支配的时间或许就是这些(笑)。

  我游泳潜水潜得很深,呵呵,人生的水也很深啊,但我相信乐趣无穷。”



万钢——在办公室里用煤油灯"言志"的科技部长


新华网上海4月30日电(记者季明 刘丹)虽然已被任命为中国科技部长,但目前万钢仍在同济大学上班。知情人士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位担任政府部长的非中共人士,万钢将在今年5月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后,正式全面接手科技部的工作。

4月29日,记者在同济大学的校长办公室与万钢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办公室里的一盏煤油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我是特意把煤油灯放在办公室里的,”万钢说,“我在农村插队时就用它照明,我很喜欢这种灯,因为它有着特别的含义。”

1952年生于上海的万钢,在东北农村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1969年至1975年,他在吉林省延吉县三道公社“插队落户”。正是在煤油灯的陪伴下,他刻苦学习,进入东北林业大学道桥系,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

我要记住自己在社会最基层的时候对社会的期望,并为实现这个期望而奋斗。我希望一进办公室能感受到这一点。”万钢如此解释将煤油灯放在办公室里的原因。

尽管对煤油灯情有独钟,但让万钢走上学术高峰的却是超越了煤油、汽油、柴油等传统能源的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工作。

2000年底,万钢辞去德国奥迪公司总规划部高级经理职位回国。第二年,他被同济大学正式聘任为教授、博导、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同年被科技部聘任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

德国奔驰公司研发部副总裁科勒曾在万钢回中国后的两年半时间里三次探访他的实验室。第一次看到万钢研发条件非常简陋时,科勒问:“你为什么要回来?”第二次来时,他的看法已经有所改变:“你们的起步还是很快的。”到了第三次来时,科勒惊讶地说:“按照这样的速度,你们很快就可以赶上我们。”

去年6月,由万钢团队研发的“超越三号”汽车参加了巴黎举行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汽车大赛,结果在燃料电池组比赛中超过通用、福特、日产和米其林等汽车巨头,总成绩与奔驰基本持平。

在同济大学做过学生、当过教授,又已担任了4年校长的万钢,对于“同济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同济大学的教师们不把写论文作为最终目标,而把对社会的贡献当成自己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同舟共济”。

因此,尽管同济大学在近年来一些所谓的内地大学排行榜上位次并不靠前,但校长万钢却并不在意。他认为:“大学要大度,大学的品牌是人造出来的,而不一定非要贴出来。”

回忆自己的发展历程,万钢说有三位智者曾给过自己很好的启示。一位是“插队落户”时的村党支部书记,那位村支书说,“脑筋越用越活,力气越用越大”;一位是当年东北林业大学的物理教研室主任,那位主任在万钢毕业留校时说,“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历史责任,任何时间都不能退缩,应当努力进取”。还有一位是万钢在同济大学学习时的教授、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他有句口头禅: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机会只等待有准备的人

谈到自己的新职位,万钢表示目前还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划,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到新岗位上做的第一件事是“学习再学习”,“学习现有的政策,进行系统调研,结识方方面面的朋友”,同时,还将继续把自己在同济大学体会到的务实、创新、同舟共济的信念“随身携带”。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5/18/content_6115991.htm 万钢,从党外人士到科技部长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